房秀婷:做好管道腐蚀防护工作任重道远
来源:《管道保护》杂志 作者:房秀婷 时间:2018-11-29 阅读:
距离2013年11月22日发生的中石化青岛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已过去近5年的时间,然而该事故带给人们的悲伤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爆炸时轰鸣的巨响犹在耳边,爆炸后惨烈的场面,还有63死、 156伤、 7.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些数字,仍然触目惊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一名石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血淋淋的事故加深了我对做好腐蚀防护工作的认识。
据《中国工业与自然环境腐蚀问题调查与对策》统计数据,石油化工行业的腐蚀损失占其总产值6%左右,高于其他行业的1倍以上。目前我国部分在役管道纷纷进入“老龄期”,有些管道甚至存在超期服役状况,如发生事故的东黄输油管道于1986年投入运行,至事发时已运行27年之久,且管道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的复杂环境,腐蚀问题十分严重。“11·2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腐蚀造成管壁减薄破裂,导致原油泄漏后发生爆炸。因此,做好管道的防腐工作刻不容缓。
要做好管道的腐蚀防护工作,事发后抢险维修必不可少,但“预防为主”尤为重要。腐蚀控制应贯穿于管道设计、施工及运行的全过程,即设计时将腐蚀防护作为管道设计的重要内容,施工过程重视质量控制,运行中加强安全监管,同时要高度重视科学防腐。
科学防腐一方面表现在尽可能选用和研制高效耐腐蚀材料。目前管道防腐主要采用内外防腐涂层、阴极保护及在介质中加入缓蚀剂的方式,开发高效环保的新型绿色缓蚀剂、防腐涂料可以在管道防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阴极保护技术层面,以外加电流和牺牲阳极两大技术为基础,可以开发出更多新材料、新产品以适应不同环境及工况的需要。此外,无论是防腐涂层还是阴极保护,其设计与施工过程还需要更加统一、更加规范的标准。
科学防腐的另一方面应开发更为可靠的管道检测技术。中石化曾于2009年、 2011年、 2013年先后3次对东黄输油管道外防腐层及局部管体进行检测,均未能发现事故段管道严重腐蚀等重大隐患,导致隐患没有得到及时、彻底整改。除了管理方面的原因,也充分说明了管道检测的不全面、管道检测技术的不过关。应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更加可靠、高效的管道检测技术。近年来发展的漏磁检测、超声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测、磁记忆检测等各种管道检测技术,在获取管道变形、腐蚀及裂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若要实现油气管道的零事故,这些检测技术的适用性及可靠性仍是努力的方向。
应建立健全管线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随着信息传输方式的不断进步,结合逐渐发展起来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对管道的关键数据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应对措施。近年来企业开始发展智能阴保数据采集系统,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定期检测,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可以获取更全面、实时的数据,因而可及时掌握有关管道阴极保护、杂散电流等相关信息,提前做好防护预案。进一步将数据采集与云技术结合,构建大数据平台,形成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预警直到决策行动的系统。也就是说,不仅要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在线监测,还要形成专家诊断系统。
避免青岛“11·22”事故悲剧重演,要在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有关材料、防腐、检测等技术的发展。而作为油气储运专业的研究生,学好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才能为学科的发展、为管道的安全运行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房秀婷,23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