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专家文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董绍华

并行埋地敷设管道安全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7-12 阅读:

并行埋地敷设管道安全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董绍华 彭东华 邸鑫 张河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摘要:管道运输系统是现代重要的运输系统之一,已经普遍应用于现代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管道运输是陆地输送天然气主要方式。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复杂,管道走廊用地紧张,多条管道不可避免的需要并行敷设,而且在以后的管道建设中,并行敷设管段还要增加,因此就,解决并行管道建设、生产运行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时开展风险评价是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对管道泄漏工况的分析,模拟管道爆炸初始TNT爆炸当量,采用ANSYS -Autodyn软件对管道爆炸冲击进行数值模拟,结合1016mm管道敷设工况,确定物理模型参数,分析不同并行间距下埋地天然气爆炸对并行管道的冲击破坏效应,提出并行管道安全间距,确定其合理范围,同时评价一条管道发生失效时对另一条管道的影响,通过并行管道的安全评价,可为管道运营和维护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 并行 风险 评估 模型

1、前言 

管道敷设方式一般采取单根管道埋地的独立敷设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路由紧张局面必须采取并行敷设和同沟敷设,国外俄罗斯长输油气管道采取并行的工程实例较多,其中有著名的俄罗斯中亚-中央输气管道,一线建于1967年,到1976年,四线建成。中亚-中央输气管道主要有四条,主要负责莫斯科的天然气输送。线路平均长度达到2800多公里[1]

近年来,我国探明天然气储量持续增长。因天然气是一次性能源中相对清洁的产品,消费规模也迅速扩大。新增探明储量主要位于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及四川盆地。管道敷设也从单根管线发展到多条管线并行敷设、联合运行的局面。陕京二线和三线并行段达到460公里以上,途径很多地形复杂区域,有的地段间距不足5米,具有极高的施工难度和巡线难度。

中亚输气管道并行敷设,两管直径均为1067mm,管线经过土库曼-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后到达中国边境霍尔果斯,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线路全长为1818km

除此以外,输油管道也有并行敷设的情况。例如,目前西气东输二线在新疆、甘肃和宁夏境内分别与已建的独鄯成品油管道、西部管道和西气东输一线长距离并行敷设,同时还要考虑与正在规划的独乌鄯原油管道,鄯乌输气管道,西气东输三线等管道并行。此外,庆铁线与庆铁复线(八三管道)也是并行敷设,管道起点为大庆市林源,终点为铁岭输油站,全长516.34km 

 埋地管道不同于地上管道,其发生失效后泄漏引发管道爆炸的几率远低于地上管道。但由于土壤对爆炸空间的限定,埋地管道发生爆炸后,爆轰现象形成的冲击波受到土壤持续反射作用,冲击波超压迅速上升,比地上管道爆炸的产生的冲击波超压高一个数量级。但由于土壤对冲击波压力和冲量的传递比空气慢,因此冲击波对并行管线的破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随着并行间距的增加,爆炸能量逐渐被土壤吸收,冲击波对并行管线的破坏能力也迅速下降。因此,埋地管道爆炸与地上管道爆炸相比,其对并行管线的破坏程度、作用时间、变形规律存在很大差异。

国内有关设计标准规定了管道并行间距为6[1-2],并行管道的间距是否符合风险后果的要求,需要建立分析模型和力学仿真得到。

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模拟的方法,基于管土作用的TNT爆炸当量爆破冲击能量守恒原理,合理确定边界,解决并行管道安全间距问题,建立了量化有限元模型,使用现代爆炸力学大型有限元分析系统仿真技术,确定并行管道间距的合理范围,同时评价一条管道发生失效时对另一条管道的影响,通过并行管道的的定量化安全评价,可管道的安全运营和入场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2  并行管道数学模型

2.1 有限元模型

采用Autodyn软件对管道爆炸冲击进行数值模拟。结合1016mm管道敷设工况,确定物理模型参数,分析不同并行间距下埋地天然气爆炸对并行管道的冲击破坏效应。

管道泄漏时间取=180s,转化为TNT当量=25.74kg。初始化TNT当量球,取半径156mm。建立二维楔形TNT爆炸模型:156mm1000mm,计算时间0.25ms。空气材料AirIdeal gas),管线材料Steel1006Steel4340TNT材料状态方程JWL,土壤材料选用CONC-35MPA,其状态方程为P-alpha,强度模型为RHT-concreteGAS材料基于AIR材料本构模型修改密度和内能。

总体物理模型设置为:两个内径1197mm的管道并行放置在土壤中,埋深=1.5m。土壤除顶部与空气接触外,其余5面默认为无限边界。两个管道与土壤水平方向的边界距离均保持=2m。两管道中心间距分别设置为2m3m4m5m6m7m8m,其中一个管道以等当量TNT球代替,见图2.1

 

 

2.1 物理模型示意图

 

为提高计算效率,选取建立1/2管道、1/2土壤和1/4TNT球物理模型。在Workbench中建立(4m+2m2m的土壤模型,并在管道位置预留两个圆柱孔洞。建立Pipeline模型和Gas模型,填充进土壤圆柱孔洞中,设置接触对。

 

2.2 workbench埋地管道模型

 

将上述空间模型通过Explicit Dynamics模块导入Autodyn软件,确定GridIni.Cond条件和边界条件,修正GAS材料状态方程参数和强度模型参数。添加AirTNT材料,建立SpaceEuler-FCT模型,覆盖整体土壤模型。将计算后的二维楔形TNT爆炸模型remap导入Space模型。球心坐标选取原爆破并行管线的轴心。

 

 

2.3 空间模型示意图

 

2.2 边界条件及接触

土壤模型除地表表面外,其余5面为半无限体,均设置为Flow out边界。土壤地面添加=0m/s约束。管道内压为6MPa=0端轴向位移=0m/s,见图2.4

接触对的设置同时考虑管道内部与Gas、外部与空气的接触。此处设置内部接触对为trajectory接触,保证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并随时跟踪模型中节点与面的接触。设置外部接触为流固耦合,保证能量传递的准确性。

 

  

 2.4 边界条件 

为跟踪管道管壁位移量和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需要在管道模型上添加一定数量的Gauge点,其位置极坐标以轴为原点,每隔45°选取一系列Gauge点,见图2.5 

 

2.5 Gauge点分布图 

3 计算结果分析

由于埋地管道同时受管道爆炸和土壤变形挤压作用,容易产生大变形破坏甚至出现管道压裂现象。因此对埋地管道的失效分析不同于地上管道,须根据管道的被破坏形式分为压裂失效和大变形破坏两大部分。下面分别展示并行间距2m3m4m5m6m7m8m的埋地管道受爆炸冲击的最终计算结果,分别探讨其破坏规律。

3.1 并行间距2m

该物理模型中的gauge点分布如下图所示, 

 

3.1    2m并行间距管道Gauge点分布图 

各系列Gauge点随时间推移所受冲击压强及积分变化变化曲线图见图3.2。总计算时间为160ms。埋地管道发生爆炸时,近爆炸源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冲击超压直接透过土壤传递给近距离并行管线,管道同时受爆炸超压和土壤塑性变作用,发生大变形甚至破裂失效。



3.2  2m并行间距各系列Gauge点压强曲线图 

由图3.2可看出,管道Z=0端所受冲击超压依旧大于管道Z=2m端,即管道远离爆炸源部位所受超压大于靠近爆炸源部位,这一点与地上管道一致,均是由冲击波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折射、振荡造成的。

系列Gauge点中均以管道尾端Gauge点所受压强最大,且振荡最明显。故表1数值只用来代表各系列Gauge点所受冲击压强数量级,具体数值只做参考.

1   Gauge点所受冲击压强超压最值表

Gauge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正超压(MPa

425.9

162.2

327.4

245.6

354.0

245.2

156.2

243.3

负超压(MPa

-338.1

-231.5

-392.7

-243.6

-282.3

-391.8

-211.8

-218.1

 其各系列Gauge点总位移最大值见表2。由上图观测到,管道最大变形位置为各Gauge points系列的起始点,所以Gauge点位移最值均选取各Gauge points系列起始点的位移值。另外,管道上各探测点的位移变化曲线呈波动现象,并非持续增长,因此这里的总位移最大值只作为探测点总变形量的一个参考值,与最终变形量无直接关系。 

2  Gauge点总位移最大值

Gauge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总位移(mm

257.4

526.8

461.3

107.5

108.2

155.0

243.0

365.8

 观察图3.2,埋地管道所受冲击压力较于地上管道显得非常平稳,与地上管道所受冲击超压的在正负压之间循环波动的特征完全不同。各Gauge points系列点所受冲击压力变化曲线特征明显,除每个Gauge点系列的第一点、第二点依旧呈正负相波动外,其余探测点波动幅度的正相负相界限明显。这说明埋地管道所受冲击压强不仅包含爆炸冲压,还包含土壤变形对它的挤压力。

3.2中,Gauge6的位移达527mm,为管道变形最大点,管道第二大变形位置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的部位,即与管道正对爆炸源位置呈逆时针45°夹角处。管道背面变形量整体小于正面变形量,最大值仅为155mm。管道受冲击载荷状况见下图3.3


3.3  管道受冲击变形过程 

当埋地管道并行间距为2m时,管道爆炸对并行管道的冲击破坏效应是巨大的,会迅速引起管道破裂失效。其变形原理为:爆炸源产生的高强度冲击波对周边土壤产生振动液化,形成爆破漏斗。土壤持续受振动冲击产生塑性变形,该变形延伸至并行管线周围,对管道正面进行挤压,导致管道水平方向上继续大幅变形。管道背面土壤受漏斗挤压密度增大,结构趋于稳定,导致管道背面变形远小于正面,最终引起管道破裂。变形规律为:管道起始变形位置为正面Gauge1~5部位,之后该部位持续凹陷。管道顶部和底部不断向外延伸,管道背面受土壤作用不发生大形变。最终管道呈被压裂状态,破裂位置为管道顶部和底部,与最大变形位置相垂直。

3.2 并行间距3m

该物理模型中的gauge点分布如下图所示,其详细位置坐标见附录P

 

 

3.4   3m并行间距管道Gauge点分布图

各系列Gauge点随时间推移所受冲击压强及积分变化变化曲线图见图3.4。由前面知,埋地管道受近距爆炸冲击产生实效现象的时间在100ms以内,这里选择计算时间为160ms。埋地管道发生爆炸时,近爆炸源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冲击超压直接透过土壤传递给近距离并行管线,管道同时受爆炸超压和土壤塑性变作用,发生大变形甚至破裂失效。


3.5   3m并行间距各系列Gauge点压强曲线图 

3.5 中管道远离爆炸源部位所受超压大于靠近爆炸源部位,系列Gauge点中均以管道尾端Gauge点所受压强最大,且振荡最明显,不能代表引起管道大变形的实际超压值,这里只选取Z=2m端即近爆炸源端的Gauge点分析。下表为各Gauge points系列起始点的超压最值表。

                             3 Gauge点所受冲击压强超压最值表

 

Gauge

1

6

11

16

21

26

31

36

正超压(MPa

46.6

48.4

165.8

41.2

33.7

58.2

93.8

39.1

负超压(MPa

-170.7

-181.7

-264.1

-127.8

-163.7

-204.5

-119.0

-253.3


 

3.6 管道受冲击变形过程 

3.6所示,管道破裂位置与前面理论位置一致。说明埋地管道并行间距为3m时,管道爆炸虽然不能对并行管线产生直接的超压破坏,但爆炸引起的周围土壤塑性变形会直接挤压管道引起管道整体沿X轴方向移动,管道正面变形量远大于管道背面,导致管道正面斜上、斜下部位为相对变形量最大部位,为管道破裂位置。而管道正对爆炸源位置为管道最大变形,但不是管道破裂失效位置。 

总体来看,并行间距为3m时,埋地管道受并行管线爆炸冲击所受到的冲击破坏效应与2m并行间距基本一致,其失效位置均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和底部的部位,其失效原因均由土壤塑性变形对管道产生挤压引起。管道最大变形均为正对爆炸源位置,失效位置与最大变形位置呈90°垂直。地下爆炸虽然促使土壤形成爆破漏斗,但由于并行间距小,漏斗不能在管道位置形成集中堆积应力,管道变形呈整体X轴负方向移动。 

3.3 并行间距4m~6m

埋地管道同时受管道爆炸和土壤变形挤压作用,容易产生大变形破坏甚至出现管道压裂现象。因此对埋地管道的失效分析不同于地上管道,须根据管道的被破坏形式分为压裂失效和大变形破坏两大部分。前面通过对2m3m并行间距系列进行分析,确定在并行间距小于3m时埋地管道爆炸会造成并行管道破裂失效。本文的最终计算目的是确定管道失效后果风险分析,而管道受爆炸破坏会发生失效破裂和大变形破坏两种风险后果。

下图分别展示埋地管道间距4-6米的管道受爆炸冲击破坏形态的最终计算结果,并与间距7-8米的破坏形态计算结果相比较,根据计算结果,以不同的破坏形式对并行间距进行划分,分别探讨其破坏规律(在下一节中不再对7-8米间距的破坏形态图进行分析和说明)。


3.7 不同并行间距下管道最终变形 

3.7 为并行间距。由图可看出,并行间距在2m-3m之间时,管道受土壤水平变形挤压,管道顶部和底部发生压裂失效。并行间距在4m-6m之间时,管线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无法直接对并行管线产生破坏,而是掀起土壤形成爆破漏斗,爆破漏斗在颈部形成土壤堆积,使土壤产生塑性变形,对管道产生挤压作用,导致管道发生压裂失效。并行间距达到7m后,土壤即使形成爆破漏斗,由于并行间距大,漏斗产生的土壤堆积也无法直接作用并行管线,这时管线的变形主要由周围土壤的弹性变形力造成。这里的理论前提是将远端的土壤看做粘弹性线性变形,该理论前面已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管道近爆炸源端变形量最大,因此取管道上各Gauge点系列的起始点位研究对象,绘制其压强和位移曲线,见图3.8。图中自左到右、自上到下依次为压强曲线图、位移曲线图、速度曲线图、冲量曲线图。

 

3.8 6m并行间距各Gauge点参量曲线图 

并行间距分别为4m5m6m时,其所受爆炸超压幅度和波动频率基本一致,Gauge点位移速度梯度下降,但仍保持同一数量级。管道受冲击冲量趋势一致,均在t=50-100ms内阶跃上升,管道变形量均在这一时间段内迅速上升。

各点最大位移值见表3.6、表3.7和表3.9 

3.6    4m并行间距Gauge点位移最大值

Gauge

1

6

11

16

21

26

31

36

总位移(mm

91.65

296.92

154.26

171.74

73.74

66.28

11.18

16.37

 

3.7   5m并行间距Gauge点位移最大值

Gauge

1

6

11

16

21

26

31

36

总位移(mm

12.46

51.78

23.19

30.51

37.15

99.64

14.64

9.93

 

3.8   6m并行间距Gauge点位移最大值

Gauge

1

6

11

16

21

26

31

36

总位移(mm

16.01

110.75

81.54

69.48

24.10

24.26

95.72

73.18

 

6m并行间距系列为例,观察其整体变形过程,分析其变形规律。见图3.9,图中左边同时显示土壤、管道、Gas和冲击矢量,右边只显示管道和冲击矢量。

 

3.9   管道变形过程

 

土壤边界条件设置为:除地表表面外,其余5面为无限边界。=50ms时,在爆炸冲击的不断振荡下,周边土壤不断液化凹陷,开始被向上掀起。3.8中可看出,爆炸超压已无法直接作用于管道,管道在前50ms基本无形变。

=100ms时,土壤已形成爆破漏斗,被掀起的土壤向上弯曲,引起X轴负方向的土壤受挤压塑性变形,包括并行管道顶部的土壤。土壤塑性变形产生内部应力,压迫管道引起形变。

=120ms时,土壤持续变形,在Gauge6处形成集中应力,造成管道破裂。在管道相对位置Gauge31处,土壤受上下挤压变形,带动管道向内凹陷,管道变形值达95.72mm

120ms之后爆炸冲击波不断向地表扩散,总能量释放进空气中。但由于爆破漏斗形变速度小于爆轰波传递速度,冲击波释放完毕后,土壤仍然保持被掀起状态,引起管道持续变形。

以上即是并行间距6m系列埋地管道受爆炸冲击影响的破裂失效过程。4m系列和5m系列与之类似,不再赘述。

终上所述,并行间距为4m-6m时,埋地管道受并行管线爆炸冲击作用下,其变形和失效规律为:管道最大变形位置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处和背面靠近底部处,亦是管道破裂部位。其变形原因主要由土壤变形引起,具体过程与3m系列类似,爆炸冲击已无法对管道产生直接作用。爆炸能量释放进空气中后,管道受土壤挤压作用仍持续变形。

3.4 并行间距7m~8m

当并行间距8m时,管道不再产生破裂失效现象。这里从压力和变形量角度分析其受冲击破坏效应。


3.10 管道变形过程 

3.1o8m并行间距下管道变形过程。当t=80ms时,土壤开始形成爆破漏斗。之后,漏斗体积不断扩大,但由于最终漏斗口径是一定的,其形成的土壤堆积与并行管道仍存在很大距离,所以爆破漏斗不再对并行管线的变形起决定作用。之后,地表土壤不断被掀飞(图3.10),管道变形受土壤整体粘弹性变形作用,其大变形位置依然为管道正面靠顶部位置,但该变形量不会引起管道破裂失效。

综上,在并行间距大于等于8m时,管道不再发生破裂,其变形应力来自土壤粘弹性变形应力。最大变形位置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位置。虽然该变形量不会导致管道破裂,但已超出管道椭圆化设计准则。为保证埋地并行管道安全,其敷设间距应当大于等于8m 

4 模型有效性验证

TNT当量法为蒸气云爆炸(Unconfined Vapor Cloud Explosion ,简称UVCE)模拟方法中的典型模型,其原理是把气云爆炸的破坏作用转化成TNT爆炸的破坏作用,从而把蒸气云的量转化成TNT当量。

当埋地管道泄漏爆炸时,不考虑地表上已逸出可燃气体,在土壤所包含的气相进入饱和状态时,计算埋地管道的总泄漏量并转化为TNT当量,对埋地管道爆炸冲击能量进行预测。

                       4.1

式中:

——蒸气云的TNT当量,kg

——蒸气云中燃料的总质量,kg

——蒸气云当量系数,统计平均值为0.04

——蒸气的燃烧热,J/kg

——TNT的爆炸热,J/kg,(4230~4836kJ/kg,一般取平均4500kJ/kg);

 

取泄漏时间=180s,其他参数与地上管道设定一致,代入式(4.1)得=1072.81kg,转化为TNT当量为=25.74kg

土壤中的爆炸冲击波波阵面峰值压力、比冲量和冲击波作用时间通过式(4.2)计算。冲击波波阵面峰值压力、比冲量和冲击波作用时间与爆炸特征长度之间的关系见式(4.2)。

                4.2

式中,TNT装药的试验常数。针对陕京二线埋地敷设管线土壤主要为天然气组合砂,这里取=230=2=1.10=0.075=0.004=0.016

 

埋地管道不同于地上管道,当并行间距小于8m时,管道会发生破裂失效,且其变形应力来自土壤塑性变形应力作用,该数值无法用理论验证。当并行间距达到8m后,管道变形力来自土壤粘弹性,可直接计算其理论超压值。

将埋地管道爆炸的TNT当量值=25.74kg代入式(4.2),得

=273.12MPa

该值与Gauge6所受正超压均值误差为:

=21.23%

表明埋地管道爆炸模型建立合理,计算结果具备有效性。

 

5 结论

本文以埋地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管道爆炸对并行管线的冲击模型,通过对不同间距系列管道变形分析,得到以下冲击破坏规律:

1)在并行间距不大于3m时,埋地管道变形前期受爆炸冲击超压影响,后期主要由土壤变形挤压造成。管道正面全部受土壤挤压产生大变形,管道正面集体向X轴负方向移动,管道相对变形量最大点为管道顶部和底部,导致这两个部位发生破裂。

2)并行间距为4m-6m时,埋地管道的变形原因主要由土壤变形引起,具体过程与3m系列类似,爆炸冲击已无法对管道产生直接作用。管道最大变形位置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处和背面靠近底部处,亦是管道破裂部位。爆炸能量释放进空气中后,管道受土壤挤压作用仍持续变形。

3)并行间距大于等于8m时,管道不再发生破裂,其变形应力来自土壤粘弹性变形应力。最大变形位置为管道正面靠近顶部位置。虽然该变形量不会导致管道破裂,但已超出管道椭圆化设计准则。

终上所述,相比于地上管道,埋地管道虽然发生爆炸的概率较低,但其爆炸冲击将引起并行管线发生大形变甚至破裂失效。为保证埋地并行管线的稳定运行,其敷设间距必须大于8m。如果敷设环境特殊,如并行间距小于6m,必须在两个管道之间设置防护板,隔离两管道间的土壤变形。

 

参考文献:

[1] Petrochina construction CDP-G-OGP-PL-001-2010-1, the specification of design on pipeline parallel laying,  petrochina gas and pipeline company. 2010 (中国石油工程CDP-G-OGP-PL-001-2010-1  油气管道并行敷设设计规定)

[2] Dai yibin etc, The analysis of reasonable diatance on parallel oil and gas pipeline,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2010 (26) 01 代以斌等 长输油气管道并行敷设合理距离分析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61

[3] Yanbao GuoLugui HeDeguo WangShuhai Liu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e conduit parallel gas pipeline explosive based on the TNT equivalent weight method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6 

[4] Edmilson P. SilvaMarcio NelePaulo F.Frutuoso e MeloLászló Könözsy ,Underground parallel pipelines domino effect: An analysis based on pipeline crater models and historical accident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6.05

[5] T.D. O’RourkeJ.K. JungC. Argyrou, Underground pipeline response to earthquake-induced ground deformation,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6

[6]  J. Serrano-ArellanoJ.M. Riesco-ávilaJ.M. Belman-FloresK. Aguilar-CastroE.V. Macías-Melo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uoyancy on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in simultaneous turbulent flow in parallel pipe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6 

[7] Leige XuMian Lin  Analysis of buried pipelines subjected to reverse fault motion using the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7, Vol.93

[8] J. L. C. DinizR. D. VieiraJ. T. CastroA. C. BenjaminJ. L. F. Freire Stress and Strain Analysis of Pipelines with Localized Metal Loss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6, Vol.46 (6), pp.765-775

[9] Changzheng SunBo YuYi Wang  Analyses on Heating Energy Saving of Two Hot Waxy-Crude Oil Pipelines Laid Parallel in One Ditch 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Vol.2013

[10] Dong shaohua  Pipeline Integrity Assessment Theory and Appliacation, Oil Industry Publisher, BeiJing  2014.6 P179-180 

[11]  WANG De-guo Safe distance of overhead parallel pipeline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as pipeline explo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VoL. 37 No.5, 0ct.2013 

[12] Zhang ZhihongLi KefuZhang WenweiZhang LimingGeng Xiaomei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emperature field simulation of buried parallel pipelines 2013 v(32)6 P601-605

[13] XU Yan-xinMA XuehaiPANG Baohuaet a1Nature gas pipeline security laying distance with parallel oil pipeline[J]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201130(11)816-818

[14] Xiang bo, Research on the diatance of parallel pipeline and prention methods, Natural gas and oil, V0L. 27,  No.3 , Jun.2009

[15] Zhang Ping,Li Kefu etc,  Risk analysis for instaation of parllel oilgas pipelines  Oil&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201332(9)1027-1028

[16] Zhu hai , Separation Distance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Parallel Laid Pipelines in the Forest Regions and Permafrost Regions , 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2016.(35) 01, p83-pp85

[17] wang meng, Li qian etc, the reasonable distance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parallel pipelne, Oil and chemical euipments, 2015 V(18)11 pp62-65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