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一起储油罐严重泄漏事故
来源:《管道保护》2023年第2期 作者:张强 戴联双 时间:2023-4-25 阅读:
张强1 戴联双2
1. 国家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 2.国家管网集团公司
1 事故概述
2020年5月29日,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位于凯尔坎(Kayerkan)附近的HPP-3热力发电厂5#应急储油罐发生灾难性开裂事故,约20分钟内罐内21 200 t柴油全部泄漏,大约6000 t油品渗透到土壤中,另外15 000 t经附近溪流进入安巴纳亚河,污染面积达350 km2(图 1),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该储油罐1985年建成投用,罐容30 000 m3,最近的一次大修在2017—2018年,由第三方公司发布了相关报告。
图 1 储油罐泄漏污染区域示意图
2 事故原因分析
俄罗斯联邦环境、工业和核监管局开展了事故调查,同时涉事企业委托伊尔姆环境资源管理咨询公司(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ERM)开展了独立事故原因分析。调查显示,储油罐发生破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原因是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冻土退化造成储油罐混凝土支撑桩性能劣化受损,储油罐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罐底与罐壁开裂(图 2)。储油罐事故原因分析如图 3所示。
图 2 储油罐基础破损及裂口状况现场图
图 3 储油罐事故原因分析框图
(1)储油罐存在建设缺陷。如图 4所示,事故储油罐筏板基础偏心距不符合设计规范,桩头无横向钢筋加固,高达30%的支撑桩实际长度小于设计长度,未按设计规定至少嵌入基岩800 mm。大部分支撑桩处在永冻土中,受气候变化、冻土退化等因素影响(根据欧洲航天局Sentinel-2卫星数据,事故发生前该地区气温异常升高),桩基荷载分布不均,部分桩基荷载超过其承载能力,发生蠕变沉降,最大沉降深度达1.5 m,大约33根支撑桩破损。
图 4 储油罐原始设计图
(2)安全管理存在不足。事故调查表明,涉事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保障水平与其储油量水平不相匹配,对储油罐隐患排查结果及异常迹象、储油罐处于核心作业区的边缘、针对油罐区的二级和三级防控措施的重要性未给予足够重视。事发前的2018年,监管机构曾进行储油罐安全隐患检查,涉事企业认为该储油罐的管理整体符合相关监管要求,但其对潜在风险以及管理不足缺乏足够认识。如安全检查中缺乏对储油罐基础的关注,未能评估支撑桩实际状态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要求;对检测到的储油罐垂直度偏差、基础与罐底之间存在80 mm的间隙等沉降指标未给予足够重视。气候变化导致冻土退化的风险未列入日常检查并采取措施,缺乏对永冻土层必要的监控(法规对此没有强制要求)等。
(3)应急处置工作不到位。基于合规性思维而不是基于对风险的理解开展安全管理,储油罐发生开裂失效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被低估。以往风险评估认为灾难性破裂事故发生概率很低(1.5×10-5),后果也很小(仅考虑了对土壤的影响),失效情况不太严重,风险评估报告也未对此提出建议措施。应对重大泄漏事件的措施和经验不足,缺乏对此类重大事件迅速响应所需的资源和响应程序,未进行详细的溢油模拟以制定溢油反应计划(OSRP)。OSRP对受影响区域的估计甚至比风险评估中计算的区域还要小。储油罐围堰容积不足以容纳泄漏的油品,围堰墙体未能承受住泄漏油品的动态冲击发生坍塌,油品溢出围堰。对溢油可能的流向估计不足,未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溢油应急预案。风险消减措施也仅限于清除污染土壤和从围堰内回收油品。如图 5所示。
图 5 导致环境灾难原因分析框图
3 应对措施
(1)排查与事故储油罐设计相似的所有储油罐基础是否存在沉降迹象,确认支撑桩是否都按设计施工,并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储油罐采取了降低液位水平的措施。
(2)根据设计要求。储油罐下应有足够的通风,以防止罐内热量通过底板传入土中导致多年冻土的热边界条件改变,保证储油罐基础的安全。
(3)重点考察储油罐基础在永冻土层活动区的稳定性,以及气候变暖降低土壤承载能力的趋势,是否需要采取热阻措施等。
(4)对所有相关的储油罐建立永冻土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应变计和温度传感器进行监测。
(5)完善储油罐完整性管理系统,如改进检查与维护、防腐措施以及在可能存在重大灾难性失效风险的情况下封存储油罐。
(6)检查所有储油罐围堰大小和设计符合性,研究在这些储油罐周围建设二级围堰的必要性,降低罐之间围堰墙体的高度或增加围堰的总容量。
(7)开展溢油模拟分析,确定实施油品拦截的最佳位置,完善应急响应计划。
(8)制定应急响应机制和快速响应的地点和路径,开展应急演练。
编译自:《ERM:Review of May 2020 Catastrophic Tank Failure,HPP-3, Norilsk》、《White Paper on NTEC’s HPP-3 Incident Clean-up and Response》。
作者简介:张强,1986年生,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安全评价师、管道检验员,主要从事管道风险评价和完整性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制修订多项行业与企业标准,曾获中石油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联系方式:18630630987,zhangqiang14@pipechina.com.cn。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