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观点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访谈

项小强:《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回顾与展望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4期 作者:项小强 时间:2025-11-17 阅读:

《管道安全保护》编辑部:GB 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颁布是我国管道界的一件大事。作为一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广泛用于指导国内管道企业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及其体系建设,带动了管道投产前检测、打孔盗油检测、环焊缝风险排查、高后果区风险管控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运行管道安全管理和新投产管道本质安全提升。今年是这部国家标准发布10周年,我们特别邀请主要编写人之一、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公司项小强博士,请他回顾并介绍标准成长经历和修订设想,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和建议。

编辑部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编辑部:今年是GB 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发布10周年。请您向读者简要回顾这部标准制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特点。

项小强:2005年前后,国内管道行业开始引入完整性管理理念。最早使用的标准是基于美国标准转化而来的SY/T 6621《输气管道系统完整性管理规范》和SY/T 6648《输油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这两部标准内容侧重于完整性管理的体系和理念,对于具体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等缺少明确的要求,限制了完整性管理在国内管道行业的全面推广应用。2010年开始管道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同时国内较早建设的部分油气管道逐渐进入老龄期,各类失效事件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发生了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重特大事故,造成63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7个多亿。事故的惨痛教训使大家认识到,规范和推广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提升管道的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2014年,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关注和支持下,管道完整性管理国家标准编制正式通过立项。标准编写组在中石油集团管道完整性管理企业标准和完整性管理相关科研项目成果基础上,结合国内主要管道企业多年完整性管理实践经验,开展了标准规范的编制并标准最终于2015年10月发布,2016年3月起正式实施。

该标准将完整性管理这一国内外管道管理最佳实践的流程和技术内容进行了规范。主要内容特点包括:

(1)提出的管道完整性管理贯穿管道设计、施工、投产、运行、废弃全过程,适用于当前的新投产管道、老龄管道、正在建设管道的完整性管理需求。

(2)不局限于狭义概念上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内容,也包括管道日常管理、应急管理、失效管理等与完整性密切相关的内容。

(3)标准为条文强制性标准。结合政府部门安全监管要求,对完整性管理中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和完整性评价等关键环节的部分技术内容提出强制性要求。

(4)标准的可操作性与引领性结合。标准要求和指标符合国内行业技术现状并吸收国内外先进做法,同时鼓励检测、评价等方面的新技术应用。


编辑部:标准对提升国内油气管道安全管理水平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项小强:本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已广泛用于指导国内管道运行企业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和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规范和完善了已开展完整性管理的管道企业的完整性管理工作,确保管道运行的安全、经济、高效。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工作要求全面推行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通知》以及2017年12月15日原国家安监总局等八部委《关于加强油气输送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均要求按照本标准开展相关油气管道管理和监管工作。2018年,国家能源局以本标准为依据开展了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先进企业建设推广工作,大大促进了国内主要管道企业的管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该标准的实施,使得原来只在国家管网所属的大型管道企业开展的完整性管理工作,推广到了陕西天然气、延长石油等省属管道企业,以及炼化企业附属管道等中小型管道企业。目前本标准已成为国内油气管道企业管道管理工作以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开展管道安全工作监管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标准带动了管道投产前检测、打孔盗油检测、环焊缝风险排查、高后果区风险管控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运行管道安全管理和新投产管道本质安全提升。根据国家管网统计,油气管道5年平均移动失效率从2015年的0.4次每千公里年降低到了2023年的0.05次每千公里年。


编辑部:规范实施10年来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据了解这部规范目前正在修订中,主要内容有哪些?

项小强:GB 32167实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引用本标准提出管道监管要求,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油气储运协会等单位也组织了多次依据标准要求开展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认证工作,有效促进了标准的应用推广工作。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的风险评价、检测监测、完整性评价、地质灾害管理、管道缺陷修复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以GB 32167为核心的完整性管理标准体系已日趋完善。多年应用实践,也使标准使用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国内部分油气管道已经停用封存,该部分管道存在维持管道安全状态的需求,但不适合套用运行期管道要求,从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角度都需要在标准中增加该部分内容。近年来国内管道内检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检测成本大大下降,而通过内检测控制管道管体风险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原来依据ASME等标准制定的管道内检测和完整性评价周期,特别是输气管道内检测周期与国内行业实践和新制定标准规范的要求不匹配。标准制定时考虑的原则包括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相结合,随着近年来技术发展,管道上应用的新技术,如线路视频监控等内容在标准中未体现。另外,标准提到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人员分级分专业培训和能力认证的相关规定过于复杂、实施不便,在完整性管理已普及的当前环境已缺少必要性。

本次修订GB 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将变更为全文强制性标准。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按照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理念,增加了一章“停用、封存与废弃管道管理”,用于规范停用、封存管道的完整性管理要求和废弃管道处置要求。

(2)增加对新技术应用支持的相关要求。在数据采集中增加了数据对数字化支持,以及统一数据传输接口、数据交换格式以支持管道智能感知数据的规范传输与交互共享的要求;在管道日常巡护中增加视频监控和光纤预警内容等。

(3)根据近年来发布的相关标准,调整部分技术要求。调整内检测、压力试验、直接评价等完整性评价周期的要求,与TSG D7003―2022《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管道》中的全面检验周期保持一致;根据GB/T 36701―2018《埋地钢质管道管体缺陷修复指南》、GB/T 42033―2022《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SY/T 6597―2018《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等标准,对标准部分附录进行了修改。

(4)根据全文强制标准内容要求,对原标准条款适用性进行了梳理和修改。删除了部分不适用于强制性要求的内容,对适宜进行强制性规定的条款进行了修改转化。例如:8.2.1.1中“上下游收发球筒间距宜控制在150 km以内,最长不能超过200 km。”修改为“上下游收发球筒间距控制在150 km以内,确需超过150 km且不超过200 km的应进行专题论证”。

(5)简化了管道完整性管理培训和能力认证要求。仅给出了完整性管理培训应包括的技术内容,要求完整性管理人员应至少每3年再接受一次知识更新培训,去除了分级认证内容。具体的培训、能力认证、再教育可由企业自主开展。


编辑部: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和标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项小强:近年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的新发展动力。管道智能选线等技术可实现管道路由优化,为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提供保障。各类高精度传感器、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使得管道检测评价工作逐步智能化、自动化。多种检测技术也将逐步耦合,提升单次检测的效果。由智慧管道、智能管网需求发展来的智能感知、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可实现管道全线的实时安全监测、动态风险评价。基于安全性、经济性、可维护性等多因素耦合考量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建设、运维一体化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持续开展标准化,科学鉴别、引导和规范行业内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在传统油气管道外,随着绿色的氢氨醇新能源和二氧化碳相关CCUS产业的发展应用,输送氢气、液氨、甲醇和二氧化碳将成为管道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国家管网集团张伟董事长最近提出了“质能网”的发展愿景,通过统筹油气管网、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打造以新型能源“质能网”为重点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未来新一代能源管网将具备输送多种能源物质流的能力。针对新一代管道在氢、氨、二氧化碳环境下的管材适用性评价、缺陷评价以及泄漏监检测、安全评价、应急处置等技术需求逐步展现。2025年,国家管网集团申报的《输氢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已经正式立项并开始编制。针对新能源管道和“质能网”管道研究建立完整性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是管道完整性管理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编辑部: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项小强简介:正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GB 32167《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ISO 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系列标准的主要编写人之一。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和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主持和参与了管道完整性管理支持技术集成研究、液体管道环焊缝裂纹超声内检测技术研究、建设期管道检测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