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管道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道完整性管理研究

完整性管理方法在管道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管道保护》杂志 作者:常景龙 时间:2018-7-5 阅读:

常景龙

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管道保护工作是指油气管道企业采取巡护行动或安装防护设施,使管道免受来自管道外部的风险因素的损坏,常见如违章占压、第三方施工或自然与地质灾害导致的管道损坏。完整性管理方法是当今世界管道企业普遍采用的先进管道管理方法,采取完整性管理理念改进传统管道保护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完整性管理概念和流程

管道完整性指管道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始终处于安全、可靠、受控的工作状态。完整性管理是一种改进管道安全性的方法,其核心是持续识别和评估管道面临的各种影响管道完整性的风险因素,不断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防止恶性管道事故的发生。完整性管理工作流程见图1。

图1中,虚框中的内容即为应用完整性管理方法的管道保护工作内容。按照完整性管理理念,管道企业应制定计划,持续循环地开展管道保护工作涉及的高后果区识别、数据采集和外部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效能评价工作。第三方损坏和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的识别、评价和管理应贯穿于管道全生命周期。本文以下将介绍管道保护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2 高后果区识别

高后果区是指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可 能对管道周边群众安全和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区域。高后果区一般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周边的人口密集区,或原油、成品油管道周边的环境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水源地、湿地等),具体的判别方式可参照相关石油行业标准。

高后果区随着管道两侧人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至少需每年系统地识别一次。高后果区是完整性管理的重点区域,当然也是管道保护工作的重点。在管道的日常巡护中,应对高后果区进行重点巡查,及时排查可能导致管道发生泄漏的第三方损坏、自然与地质灾害等风险因素,以防管道发生泄漏。

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完整性管理的基础。数据采集目的是明确管道的位置、管道的状况和管道周边的相关干系方。与管道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包括三类:一是管道走向、埋深等中线数据,用以确定管道所在位置,是开展管道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采集范围集中在管道本身;二是管道周边人员、企事业单位及其活动情况,用以识别、评价和管理第三方损坏风险和合规性风险,采集范围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地方管道保护法规及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针对不同情形有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 50米、 100米、 200米、 500米、 1000米等;三是管道周边环境数据,包括土壤、地貌、水体等,用以识别、评估和管理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此类数据的采集范围视灾害体或自然环境的性质而定,如灾害发生可能波及管道的,或管道发生泄漏后可能影响的距离(如泄漏的原油或成品油顺着河流可能流到的地方)都在采集范围之内。

管道中线数据采集最好在管道建设期管道下沟后、回填前采集,可通过采集每条环焊缝的坐标进行,如果在建设期未能采集,也可在运行期在地面通过雷迪探管仪检测或通过运行具有管道测绘功能的惯性导航内检测器(IMU)进行。

4 第三方损坏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导致管道第三方损坏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管道周边第三方施工损伤、打孔盗油(气)、恶意破坏、偷盗油气设施和恐怖袭击等。

第三方施工是指管道企业以外的人员或单位在管道上方以及保护范围内进行开挖、钻探、撞击、碾压、采石、采沙、取土、修渠、爆破、采矿等可能危及管道设施安全的施工活动,以及修建铁路、公路、河道、电力及其他民用设施与管道的交叉工程。第三方施工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道巡线人员在巡线过程中及时发现第三方施工行为或迹象,加强管道保护宣传,与周边挖掘机业主、个人等建立联系,要求在进行与管道相关的施工作业时及时告知管道企业。

比较常用的第三方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指标评分法(如KENT法),失效可能性评定主要考虑管道埋深、防护设施、管道巡护情况、管道保护宣传、政府及民众对管道保护的态度、管道上方第三方施工活动水平等因素。控制第三方施工风险的有效方法主要是建立完善管道巡护管理和第三方施工管理制度,采取GPS巡线管理系统对巡线人员加强管理,加强管道保护宣传和巡线考核,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不同管段的巡线频率和时间等。

近年管道打孔盗油(气)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且逐步向专业化、流窜化和隐蔽化方向发展。对打孔盗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重要的一点是分析打孔盗油案件的特点,确定易发区域并进行重点巡护(例如有道路可以通过而又相对偏僻的地段),在巡线过程中注意外来可疑车辆、管道附近的施工等,及时发现盗油可疑迹象。也可安装光纤预警、泄漏监测等技防系统提高防控效果。

5 自然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

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水毁、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盐渍土溶陷盐胀和风蚀沙埋等。

管道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应与管道防汛工作相结合,并以防汛为重点。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应于每年汛后(一般为9-10月)和汛前(一般为3-4月)各进行一次,一般可由管道管理人员首先进行排查,然后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组到现场,针对排查发现的高风险点进行勘测和风险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制定灾害风险控制计划,对灾害点实施监测或治理。全部高风险灾害点应在下年度汛期前完成治理或实施有效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可参照《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规范》(SYT 6828-2011)等标准进行。

汛前还应结合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储备防汛抗洪物资、抢险机具及设备,完善防汛预案并进行演练,同时确定汛期重点巡护地段和巡护方案,以便在汛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和加密巡查,及时发现灾害和有效处置。

6 合规性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合规性风险主要指管道运营和管理状态或行为不符合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要求,此种情况下发生恶性管道事故,管道企业将面临严肃责任追究。合规性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管道占压、安全间距不足、未按要求进行检测、评价、隐患治理,或管道走向信息、应急预案未按要求报备等。预防合规性风险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管理制度,全面、持续识别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技术标准,及时开展合规性检查。

7 管道保护工作效能评价

效能评价是评估管道保护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内容包括:建立管道保护效能测试指标,定期收集相关信息评估管道保护工作控制风险的有效性,和第三方损坏、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支持管道保护工作决策的有效性。

常用的管道保护效能指标可分为三类:一是前导指标,主要是基于完整性管理要求开展管道保护工作的计划和要求(如巡线频率、安全预警系统的应用范围、开展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次数和要求等);二是过程指标,主要是管道保护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实际的巡线频率、治理完成的自然与地质灾害高风险点数量等);三是失效指标,主要是与第三方损坏和自然与地质灾害风险相关的管道失效次数或频率、打孔盗油(气)次数、自然与地质灾害导致的管道维修或改线的数量等,失效指标的变化情况可直接反映管道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效能评价应定期进行,一般至少每年一次。

8 结束语

完整性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各项工作的循环开展和持续改进。在管道保护工作中,应针对每一管道(管段)制定完整性管理方案,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工作持续、循环地开展。同时,针对管道保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效果不好的方面,应及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实现管道保护管理工作水平的持续提高,充分发挥完整性管理方法的作用。 ◢

(作者: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管道管理处副处长)

2014年第4期(总第17期)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