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管理分析与对策
来源:《管道保护》杂志 作者:杨飞虎 时间:2019-1-15 阅读:
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高后果区是指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随着油气输送管道建设与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管道沿线的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等高后果区日益增多,给管道安全和公共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1 南充市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备案情况
按 照 《 油 气 输 送 管 道 完 整 性 管 理 规 范 》(GB 32167―2015)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要求,南充市开展了境内8条650余公里在役运行油气管道全线高后果区识别、评价、备案和防控方案编制工作。共识别、备案高后果区62处,其中Ⅰ级13处、Ⅱ级43处、Ⅲ级6处。按照高后果区外部影响因素来看,其中江河穿越、危岩等地质灾害24处,经过场镇、学校、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26处,加油站、油库、企业等特定场所12处。
2 管道高后果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剖析研究全市管道高后果区形成原因,其风险形成主要源于外部管道保护与管道本质安全等方面。
一是管道保护和城乡建设规划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交通路网、城镇建设等规划与管道周边土地规划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地区尤为尖锐。具体表现为管道周边近距离成规模开发建设,致使管道所处地区等级发生变化,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数量呈上升趋势,管道安全和公共安全风险不断积累。
二是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管道主要受暴雨、雷电、台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和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近年来部分管线已承受了地质灾害的严峻考验,出现了危岩坠落砸损管道、滑坡促使管道改线、山洪及泥石流导致漂管等事件,地质灾害已经成为管道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是制造与施工缺陷引发。制造缺陷是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施工缺陷则是在管段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管道强度降低,直接影响管道运行的可靠性。无论是高后果区还是非高后果区均存在该类风险,若高后果区内因该类风险引发事故,后果会更加严重。
四是管道腐蚀风险导致。腐蚀风险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管内腐蚀与介质性质、管内保护层和清管排除杂物有关。管外腐蚀与阴极保护状况、防腐层质量、土壤腐蚀、应力腐蚀、管道附近有无埋设金属物、管道附近磁场、电场情况等因素有关。腐蚀风险随时间而改变,时间越长,管道腐蚀就越严重。
3 高后果区风险防控措施与对策
一是做好精准宣传。针对高后果区内的干部群众进行精准宣传,耐心细致讲解危及管道安全的有害行为、举报方式和奖励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让民众了解管道被损坏后的危险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管道保护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定期走访高后果区内的地方规划和管道主管部门,了解管道周边新立项工程信息。加强与管道周边民众的联系协调,特别是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的沟通对接。
二是强化规划统筹。管道保护法规定,管道发展规划由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实施。必须加强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调统筹,强化管道建设项目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路网规划等的有效衔接。严禁在已建成管道周边规划建设居民区、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形成新的高后果区。已纳入油气输送管道用地的,严禁擅自变更土地规划和用途。
三是提高巡护效果。在高后果区内的风险管段设置GPS关键点,针对不同风险、季节变化,制定 “一地一策”“一段一策”“一季一策” 巡护方案,采取多种巡护措施,实现不间断巡线管理。
四是监测管线及修复缺陷点。根据完整性评价报告要求,对高后果区内内检测发现的缺陷点、外腐蚀检测出的防腐层漏点等及时开挖验证并修复。在管道全线埋设检查片,定期开挖,监控阴极保护效果。
五是加强地质灾害管段识别管理。一旦发现水土流失或水工损坏损毁及时处理,做好临时保护或风险减缓措施,防止灾害扩大。加强日常巡检及汛期“三检”工作,特别是加强汛期防汛及地灾点监测工作。六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高后果区内的各类风险纳入应急预案,建立地企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联防联动,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作 者:杨飞虎, 1974年生,四川省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建设管理和油气新能源科科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