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厂集输管道基于风险管控的信息化系统提升实践
来源:《管道保护》2022年第4期 作者:吕明恩 丁兴娟 时间:2022-8-11 阅读:
吕明恩 丁兴娟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七采油厂
摘要:信息化管理是提升油田管道本质安全的必要手段。 重点分析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升级给管道管理带来的进步。从建设油区管网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展管道巡护智能管理、预先控制腐蚀风险隐患、建设区域管道风险防控中心四个方面,推进管道管理由“事后被动维修”向“基于风险主动预先控制”转变,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降低运行风险。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完整性管理;系统升级;油田集输管道
为控制管道运行风险,降低管道失效率和更新改造费用,从根源上提升管道本质安全, 2012年起,长庆油田启动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A5)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开始实施管理系统2.0版升级(图 1)。本文着重分析升级版管理系统实施前后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探索目标。
图 1 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 A5)建设历程
1 系统建设目标和功能升级
A5系统是规范、统一、高效、安全的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分析与应用功能。系统设定四个建设目标:实现采油与地面工程生产运行总体有效控制;实现重点项目生产运行的科学评价;实现各类生产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实现大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在A5管理系统1.0版基础上升级为A5管理系统2.0版,新增管道和站场完整性要求,最终形成“前期管理、建设管理、生产管理、生产辅助、管道完整性、站场完整性”六个功能模块,包含35个管理子项,涵盖生产管理全过程(图 2)。
图 2 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 A5) 2.0版升级功能对比
2 管理系统提升带来的变化
以长庆油田采油七厂为例,对A5管理系统2.0版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看带来了哪些变化。
2.1 管道基础资料
应用A5管理系统2.0版统一数据库,结合地图软件完成油田管道路径数据采集。见图 3。
图 3 管道基础资料对比
2.2 管道高后果区识别
完成管道新增高后果区数据采集及风险评估,相关资料全部录入完成。见图 4。
图 4 管道高后果区资料对比
2.3 管道日常管理
开展管道管理“三防”体系建设,形成10大类45项 管理内容。见图 5。
图 5 管道日常管理对比
2.4 管道腐蚀监测维修
定期开展管道内腐蚀、外腐蚀直接评价和管道补强作业,降低了管道泄漏风险。见图 6。
图 6 管道腐蚀监测和维修维护对比
3 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思考
3.1 存在的不足
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收集比较全面,但数据应用深度存在不足。一是不能在地图上直观展示管网数据,缺乏视频实时展示,不能更好地辅助技术人员判断管道数据是否完整有效。二是仅能人工识别高后果区,系统没有智能识别辅助功能,也未能提供地表覆盖数据上传接口。三是不能对数据进行比对和专项分析。
3.2 改进建议
(1)建设油区管网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多频管中电流法(DM法)精准采集油区管网地理信息,逐一标注在地图软件上,统一录入A5管理系统2.0版,建成油区管网地理信息数据库。
(2)建设GPS巡检系统。配发GPS巡检终端,固定巡检人员巡检路线,要求巡检人员采集并记录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点和特征点,上传至油区管网地理信息数据库,改进提升传统人工巡检效率和可靠性。
(3)增加大数据智能辅助插件。通过智能分析管道历年失效资料、更换记录,以及历年内、外检测资料和管道壁厚测量结果,智能识别风险管段,实现风险隐患管控。
(4) 建设“管道区域风险防控中心”。整合油区资源,以油区管网地理信息数据,结合超声壁厚检测数据、管道内外检测数据等,将A5管理系统与GPS巡检系统、原油泄漏监控系统、生产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及其他自建管理系统联用,全面推进生产监控和风险预警智能系统联动,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实现管道管理无盲区。
4 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油田管道本质安全的必要手段,只有在管理上和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在管网信息化建设基础上设立“管道区域风险防控中心”,贯彻管道完整性管理理念,实现管道由“事后被动维修”向 “基于风险主动预先控制”思路转变,提升管道风险管控能力,降低管道运行风险。
作者简介:吕明恩,1987年生,本科,中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油田地面建设、工艺系统运行和油气矿场集输、管道及站场完整性管理工作。联系方式:13571145371,hpmk1234@163.com。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