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管道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InSAR技术在输油气管道地灾监测方面的运用

来源:《管道保护》2023年第6期 作者:黄文 时间:2023-12-1 阅读:

黄文

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

 

摘要:采用Radarsat卫星影像和时序InSAR技术对管道周边地表展开时序形变分析,识别管道沿线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并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InSAR技术可以有效获得管道线路的时域稳定性特征,能够较大程度提升长输油气管道地灾监测能力。

关键词:InSAR技术;长输油气管道;地质灾害

 

川东北管道(又称“川东北—川西联络线”)位于川北低中山区,沿线谷岭纵横,地形起伏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常有崩塌、滑坡、水毁等地质灾害发生,造成了较多的管道安全隐患。为保障管道安全运营,需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有效监测。近年来,随着星载遥感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逐步成为地表形变、火山、滑坡、重大基础设施的新型形变监测手段[1]。为验证该项技术在管道行业地质灾害监测方面的可靠性,以200.7 km川东北管道为研究对象,选取覆盖2018年至2021年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管道沿线的变形、滑坡、崩塌、裂缝等地质灾害等,并分析管线附近潜在地质灾害隐患源。

1  InSAR技术原理

PS 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即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其中永久散射体是指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顶角、桥梁、栏杆、裸露的岩石等雷达波后向散射特性强且时序稳定的目标[2]。PS InSAR技术集合了常规InSAR技术能够探测大范围、微小地面形变的优点,又能克服常规InSAR技术中大气延迟和失相干的影响,能够充分利用SAR影像,该技术在缓慢、微小地面沉降的长时间监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PS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多幅SAR影像,对所有影像的幅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筛选不受时间、空间基线和大气效应影响并且能保持高相干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以此探测研究地表形变情况[3]。

2  InSAR数据处理

由于长输油气管道周边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同时人工地物稀少,使得常规InSAR技术的影像条件较为不利。除使用InSAR技术外,还使用其他目标时序分析方法,以满足数据处理需求,获取管道沿线的时域稳定性情况。

在这个流程中,首先是根据时间、空间以及多普勒质心频率基线进行影像配准,防止DEM编码和雷达坐标中的SAR影像出现异常;其次是在配准后的影像中使用SLC影像作为组合的方式进行干涉和处理,才能使原始的干涉相位贡献为平地相位和地形相位,并采用配准后的DEM模型实现对不同相位差的分析;然后是利用幅度差的方式进行选点,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选用后向散射的特点对其目标进行选取,从而能够得到离散稳定的三角网并进行相位解缠,最终达到高相干目标的解缠相位要求[4]。

在变形速率的实际处理过程中,想要更好地降低大气延迟而产生的相位差异影响,就必须将离散解缠相位进行邻域差分,而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对形变速率以及相对高程误差积分进行有效求解,最终得到对应点目标的线性变速率,实现对高程改正值的分析。但是对于生成的线性变速率和DEM误差结果进行有效编码时,需要按照原有的长输油气管道线性变速方法进行提取和处理,才能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与监测,为管道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减少地质灾害对长输油气管道的影响[5]。

3  InSAR形变结果分析

3.1  整体形变结果分析

前期对川东北管道InSAR成果分析,管线两侧各一公里区域有58处出现变形,其中14处变形较大。结合收集到的沿线地质灾害点及发育规律,经野外实地考察和验证,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同时将全线的地质灾害隐患按地层、岩性及主要诱因,划分为滑坡型为主、工程建设导致次生灾害型、滑坡崩塌共存三种类型和四个区段(图 1)。


1 地质灾害分布图

第一种类型(I类):I类主要分布在I1段和I2段。其中I1段主要分布于达州宣汉,地层以侏罗系上统地层为主,岩性主体以砂泥岩互层为主。该段主体岩性较弱,风化层较厚,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I2段主要分布于巴中平昌,地层以白垩系下统苍溪组地层为主,局部属白龙组。该段岩性泥岩含量较高,风化层较厚,地质灾害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局部白龙组厚层砂岩陡崖会存在崩塌风险。

第二种类型(Ⅱ类):Ⅱ类主要分布于Ⅱ段,途经巴州区、恩阳区。地层以白垩系下统苍溪组地层为主,局部属白龙组,岩性总体泥岩含量较高,地表风化层较厚。该区主要位于城区,近些年城市道路及市政建设大规模挖方填方,房屋建设等对坡角的开挖,形成人工陡坎,引起边坡的失稳等,对管线的威胁明显增强。

第三种类型(Ⅲ类):Ⅲ类分布于Ⅲ段,主要分布于南充阆中与广元元坝,地层以白垩系下统白龙组地层为主,局部属苍溪组,岩性总体砂岩含量较高,地表陡崖较多,常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3.2  局部区段分析

K135+713区段形变较大原因是由于恩阳高速服务区的修建,对原有地貌进行改造,工程建设导致的挖方填方。挖方会导致局部边坡的失稳,弃渣填方的斜坡存在自稳过程的变形过大。但相应的工程都采取了对应的工程措施,经现场实地验证,当前对管线安全影响不大。该处管线沿沟谷走向,巡检时应避免存在弃渣大规模填方,防止上覆压力过大对管线安全造成隐患(图 2)。


2 K135+713区段InSAR结果、光学影像及现场调查图

K093+725区段整体为澌滩河沿岸的斜坡地貌,沉降处为一山间凹地平台,沉降最大处为一沟谷农田,该处近几年有农田平整及修路现象,导致地表有较大变形。管线在该斜坡上段通过,在K091+590附近,管道下方100米左右出现斜坡失稳现象,被国土资源系统判定为滑坡。该区段整体特征类似,管线在斜坡上方通过,后期应加强对该区段斜坡的整体变形监测,以确保斜坡的部分失稳不会影响管线的安全(图 3)。


3 K093+725区段InSAR结果、光学影像及现场调查图

4  结语

结合现场调查表明,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川东北管道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地灾隐患点在InSAR结果中均有表现,验证该技术用于管道行业地灾监测的可行性,有助于实现管道沿线常态化InSAR快速监测,确保管道正常、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Batuhan Osmano glu,Filiz Sunar,Shimon Wdowinski, et al.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InSAR data: Methods and trends[J].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115:90-102.

[2]Alessandro Ferretti,Claudio Prati,Fabio Rocca. Permanent scatterers in SAR interferometry[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1, 39(1):8-20.

[3]杨梦诗,廖明生,常玲. 城市场景时序 InSAR 形变解译: 问题分析与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2023,48(10):1643-1660.

[4]刘晓杰. 星载雷达遥感广域滑坡早期识别与监测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 长安大学,2023.

[5]安世泽,邹永胜,张鹏,等. 典型地质灾害下山区油气管道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Z/OL]. 科技成果. 20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SNAD&dbname=SNAD&filename=SNAD000001825070&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作者简介:黄文,1974年生,201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任西南管道重庆输油气分公司副经理,从事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联系方式:18696581699,475269741@qq.com。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