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管道应急抢修管理和技术提升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2期 作者:崔兴喆 时间:2025-7-31 阅读:
崔兴喆
国家管网东北公司沈阳维抢修中心
深入学习青岛“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案例后,知晓其泄漏原因和爆炸原因,反映出管道规划设计不合理、日常管理不到位、信息传递不及时、现场作业不规范以及政企合作不顺畅等问题,特别是应急抢修不到位令人深思。本文就管道应急抢修及如何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出建议,旨在借助科技力量赋能应急抢修技术,助推重构应急抢修管理模式以有效准备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油气管道事故率,守护油气工作者安全,保障油气安全平稳输送。
1 应急抢修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内拥有完备高效的管道应急抢修体系,企业普遍建立“一案一策”应急预案,执行分级响应机制,开展“双盲应急演练”,具备有效应急联动能力。抢修技术主要采用夹具修复和封堵换管,国内陆上油气管道夹具抢修技术成熟,带压开孔封堵技术安全、经济、环保、高效。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先进技术应用程度尚浅、缺少专业化人才、设备先进性不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欠缺。
2 应急抢修应对的突发事件
一是自然与地质灾害导致的,暴雨洪水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冲毁管道、断管开裂以及管道悬空,同时因冲毁、淹没道路,无进场道路使抢修难度陡增。二是地震引发地层错位,造成管道扭曲、断裂,土质疏松地段下沉导致管道下沉。三是极端温度变化,快速冻胀毁坏管道,且处置困难。四是第三方施工导致的管线断裂或穿透等。五是山地丘陵、河流沼泽、铁路穿越等特殊管段进场或抢修作业实施困难。六是静电积聚、次声波共振引发设备失效等次生灾害。七是低温脆变等材料失效。八是特殊环境下未预见的挑战。
3 应对策略
打破经验式应急抢修管理模式。现有应急抢修管理模式是被动性“防御”方式,即作用在管道即将出现危险或危险已经发生阶段。要打破经验式管理模式,需从“作用点前移”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一方面将风险防控节点向设计阶段前移,从管道本质保护、预防性维修、应急抢修三个角度着手。“管道本质保护”就是要分析地质环境因素影响,选择适合的管道材质和防腐措施;“预防性维修”就是要结合大量管体缺陷修复和事故案例中管道保护监测数据的异常变动,找出可代表管体微弱受损数据变异量的最小极差,设置在最短时间段产生大于最小极差次数的代表管体受损而不至于损坏的阈值,进而可检测管体缺陷并进行预防性维修;“应急抢修”就是要结合大量事故案例总结抢修处置的制约条件,并提出可快速换管处置的管体、环境要求,从设计阶段融入,可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以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科技赋能应急抢修技术体系。当前,高新技术已逐步融入应急抢修技术体系,全自动切管设备与焊接技术已显著提升抢修作业质量,有效提升管道抢修水平。智能应急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和油气长输管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等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已实践应用并取得成效。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具备平时日常维护、战时辅助决策能力,可实现信息接报、指令下达、队伍和物资调动等功能,承载管线、管线周边环境、高后果区、外部依托资源以及抢修队伍和物资等信息,构建数字预案库与专家诊断系统,接入管道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天气等相关数据,达到预测管道状况、事件快速研判、快速确定并启动处置流程以及规划抢修行车路线等功效。如此,将在风险萌芽期实施精准干预,压缩应急响应时间窗口,最终实现管道系统本质安全与抢修效能的双重提升。
有效准备和应对突发事件。做到有效准备,一是聚焦作风建设,编制军事化管理方案,聘请专业教官开展内务、日常工作、动火作业等方面的军事化管控讲习,秉承“八三管道”工作作风,发扬传承“四个管道”精神。二是聚焦“短板”开展常态化练兵和应急演练,开展抢修、封堵、换管、旁通、溢油回收全流程实训以及邀请专家进行囊式、塞式封堵,管道切割、组对、全自动焊、自动下料等练兵培训。三是聚焦职业能力提升,编制标准化建设方案,树立标准化标杆队伍,以点带面推进作业程序、日常管理、现场作业、厂区目视标准化建设,实现统一技术标准与质量、优化协作联动以及适配智能化管理的数据录入和资源调度,确保操作规范与作业安全。四是开展对标学习,取长补短,强化抢修作业能力,以高质量自主动火为抓手,全面提高各作业工种专业化水平,打造各工种尖兵,提升全流程抢修处置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一是深化管道本质安全管理,在设计阶段做好风险防控,在运行阶段做强风险预测,进行预防性维修,在抢修阶段加快技术升级,实现快速抢修。二是推进科技赋能,加快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覆盖应用,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实现管道高效应急抢修处置。三是小损坏和小缺陷快速处置,可将卡具、B型套筒等应急物资前移至高风险点和高后果区,在条件满足情况下可通过卡具、B型套筒快速修复完成应急抢修。四是提前规划和准备必要的进场道路,以确保救援车辆和设备可以迅速到达现场。五是与当地政府和军队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共同保障能源安全。
4 结语
科技赋能管道应急抢修,将实现其管理转型升级。未来发展方向为建立多因素耦合风险模型,接入可视化数字档案库;统一整合智能化应急管理平台,构建数字预案库与专家诊断系统,接入管道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天气相关数据,实现预测管道状况、事件快速研判、快速确定并启动处置流程以及快速规划抢修车辆路线,最终实现抢修效能提升。
作者简介:崔兴喆,1999年生,本科,助理工程师,就职于沈阳维抢修中心,主要从事管道维抢修工作。联系方式:18241220301,2199482795@qq.com。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