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管道自主预警系统应用案例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1期 作者:裴一安 时间:2025-7-5 阅读:
裴一安
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宁波分公司
背景
东部原油储运公司宁波分公司所辖册镇和杭州湾两条海底输油管道始建于2005年,长度分别为37.5 km和53.5 km。册镇管道路由涉及宁波和舟山海事局辖区水域,属船舶通航密集区域,管道沿线有金塘大桥通航主通道、金塘大桥通航西辅通道、金塘大桥通航东辅通道、西堠门大桥通航孔和东霍山锚地等,周边通航船舶活动频繁,易造成违规抛锚、走锚风险和水域险情,且管道周边有大陆引水管道、新奥燃气管道和舟山500 kV海底电缆等,一直难以设置海上实体航标,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分公司为确保册镇和杭州湾海底管道正常运营,降低风险隐患,成立了海底管道保护中心,并建立了国内首家海底管道自主预警系统(图 1)。
图 1 海底管道监控平台示例
做法
(1)系统功能。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数据库基础上,系统利用海底管道周边的AIS基站,对海上航行船舶主动探测和实时监控,在各船舶AIS系统警示告知,并通过VHF电台喊话驱离,实现动态自主预警。预警数据可在系统存档并进行统计等。
(2)实体航标与AIS虚拟航标布设。根据海域管理情况,在开阔海域的杭州湾海底管道设置5个实体航标标示管道路由(图 2),使过往船舶清晰可见。但在通航水域环境复杂、设施繁多的册镇海底管道,建设实体航标项目推进和审批难度极大,故设置2个虚拟AIS电子航标。AIS虚拟航标不在水中设置构筑物,不会影响正常通航,通过无线电传播信号,其航标效能发挥稳定,不受天气、海况的影响和限制,有助于过往船舶通过雷达、电子海图、船载AIS设备等途径判断与管道相对位置,为采取避险措施提供较准确的位置信息。与传统航标相比,其建设和维护成本可节省约三分之二,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其发射设备参数、数量、位置和进行维护,也无需像传统航标需固定周期开展海上巡检工作。
图 2 海上实体航标布设现场
(3)设置电子围栏及预警系统。在海底管道两侧各1 km处设立电子围栏,凡进入该区域的船只被系统自动纳入监控范围。分别在管道两侧各1 km、各0.5 km处设立一级警示区、二级警示区,凡进入警示区的船舶发生减速、停靠、抛锚等行为都会收到告诫或警示提示,以防损坏海底管道。建设电子围栏及预警系统,其基站需向交通部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频率指配,获取指配文件并办理频率许可和电台执照;建设符合交通部无委会认可的电子围栏系统。操作及值守人员经海事管理机构认可的机构培训取证上岗,在监控平台24 h值守,通过收集船载AIS数据信息(航向、航速、目的港等)进行分析,预警系统自动识别通航船舶与海底管道之间相互关系,并自动或人工发送预警信息及喊话,确保第一时间实现风险预警和安全提醒,并避免因平台值班人员或船舶值班人员疏忽而导致的预警疏漏。
(4)动态监控效果。预警系统对海底管道周边的船舶进行24 h实时动态探测和监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每年监测到700~800起一级警示事件(管道两侧1 km范围内),经告诫、劝阻和警示,结合地方主管部门执法和现场巡护,不规范航行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保障了海底管道安全。
启示
海底管道面临航运频繁、水域环境复杂局面,巡护工作难度大,管道安全风险高。分公司采用海底管道自主预警系统,实现了监控管理实时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管道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做好平台配套设备的补充完善工作。同时加强对管线涉及航道、通航孔、锚地等水域的重点监视。及时评估和识别潜在的危险航海行为和违章行为,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制止。警示防范有碰撞危险的追越、对遇、交汇和抛锚等行为,对过往船舶提供有利于船舶航行安全、管线运营安全的建议等。
作者简介:裴一安,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现任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管道科三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海底管道检测和完整性管理工作。联系方式:18691088714,4975931@qq.com。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