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管道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研究

管道伴行光缆测量典型问题综合优化案例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1期 作者:曾传海 朱燕林 时间:2025-7-5 阅读:

曾传海 朱燕林

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南昌输气分公司

 

背景

光缆是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载体,管道伴行光缆对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其路由精准定位与埋深检测受地质条件、电磁干扰及施工工艺等影响,存在信号衰减、定位偏差、埋深误差和干扰以及盘缆特征识别等问题。本案例结合某光缆维护工程中使用雷迪8000(频率范围8 kHz~200 kHz)实测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发生机理,提出光缆测量综合优化方案。

问题

(1)信号接收异常。

①长距离衰减现象(>1 km)。当发射机输出功率为定值时,信号强度随距离呈指数衰减(式 1):

I(x)= I_0·e(-αx)     (1)

式中衰减系数α与土壤电导率及频率正相关。试验表明:200 kHz信号在黏土层中传输1.2 km后信噪比下降至初始值的18%,导致接收失效。

②短距离信号丢失(<1 km)。如埋深超过3 m时,83 kHz信号场强衰减达72%,接收机难以捕捉有效信号。其他如接线盒断点。加强芯未导通导致电流环路中断,信号突降为零值,特征为距离—强度曲线出现阶跃式断裂。

(2)管道信号耦合干扰。

低频信号(≤65 kHz)易受相邻金属管道电磁耦合影响。试验数据表明:在平行间距0.5 m的铸铁管道附近,33 kHz测量信号畸变率达45%,而131 kHz仅7.2%。建议采用高频段(≥83 kHz)进行抗干扰测量。

(3)定位误差。

① 双箭头定位偏差。由于管道干扰场与目标信号产生矢量叠加,导致峰值点偏移。接收机显示双箭头位置偏离光缆实际轴线。修正方法:横向移动接收器,记录深度最小值点Dmin;建立位置修正模型:  

Δx = k·(f /100)2      (2)

其中k为介质系数(干燥沙土 k =0.12),试验验证该模型可将定位误差控制在±0.15 m内。

②埋深显示值校准。试验表明,83 kHz显示值比实际埋深平均偏大12%,而8 kHz仅偏大3%。建议采用低频初测+高频精测的组合模式。采用动态校准公式:

H_real = H_display·[1 - 0.09·lg(f)]    (3)

经32组实测数据验证,校准后误差≤5%。

(4)盘缆特征识别。

①突变点检测。当接收机沿路由移动时,若埋深值在1 m范围内突变超过30%(如从1.2 m突增至0.3 m),可判定为盘缆点。此时需向发射机方向回测10 m~20 m进行环形扫描。

②盘缆电磁场特征。131 kHz频率下,盘缆区域呈现闭合环形场强分布,接收机箭头指向圆心。通过极坐标扫描可准确标定盘缆中心位置,定位精度达0.3 m。

做法

基于多频电磁波探测的原理,结合实测数据(8、33、65、83、131、200 kHz)分析发现:长距离信号衰减与频率选择相关,短距离信号丢失多由超埋深或接线盒连接故障引起;双箭头定位误差可通过深度突变特征修正,埋深显示值随频率降低趋近实际值。据此提出分级测量法。初测阶段:采用8 kHz低频信号进行大范围快速扫描,识别异常衰减区;精测阶段:切换至131 kHz高频信号,结合深度突变判据定位故障点;验证阶段:对疑似盘缆区域进行环形路径扫描,确认几何特征。

启示

提出的基于频率自适应切换、深度突变判据与盘缆特征识别的综合优化方案,可有效解决光缆测量中的信号丢失、定位偏差等问题,对提升通信光缆运维效率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曾传海,南昌输气分公司三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腐蚀控制、第三方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联系方式:18079165260,164195311@qq.com。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