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管道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道保护文化研究

青藏高原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体系建设探索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2期 作者:慕泽伟 时间:2025-7-20 阅读:

慕泽伟

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青海输气分公司

 

涩宁兰管道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气输送管道,80%里程途经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3800米,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和作业条件差,给管道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国家管网集团甘肃公司青海输气分公司长期立足于艰苦环境,不懈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套适应高原地区特点的天然气管道安全保护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青海、甘肃及周边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为西部能源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党建引领 培育高原奉献精神

分公司党委构建三级联动体系,通过“双培工程”形成“党员即旗帜”的示范效应,铸就“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担当。

围绕集团公司“做出特色、走在前列、形成品牌”党建工作总目标,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员责任区”三级联动体系,在沿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将管道巡护的“最后一百米”纳入党员绩效考核。在冻土区段开展“党员+科技”攻坚,研发的“高精度InSAR形变监测系统”,将地质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了72小时,使得高原冻土区的管道沉降事故率同比下降63%左右。

针对企业“人员难驻留、队伍难稳定”的痛点,分公司党委大力提倡“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沙强意志更强”的高原奉献精神。在积极改善员工生活工作条件的同时,通过“双培工程”的开展,力争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专家,使场站技术岗位党员占比达82%,形成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效应,爱岗敬业蔚然成风。2023年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后,由12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顶着7级大风,48小时内完成790公里管道、23座阀室的紧急巡检工作,创造了高原抢险的“青海速度”。这种“支部建在管线上”的组织模式,使得年均2000公里的徒步巡检完成率始终保持在100%。


2  法治护航 共筑和谐外部环境

为保障涩宁兰复线顺利施工,分公司严格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依法完成土地征用与补偿,并通过推动地方细化高原管道保护法规,强化安全生产与环保法律执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普法宣传等举措,平衡管道运营与环境保护,实现企地协同治理。

一是严格遵守管道建设与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在项目立项阶段,认真履行土地征用、规划许可等手续,确保管道建设合法合规。在涩宁兰复线建设时,分公司提前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按照法定程序完成了沿线土地的征收和补偿工作,为管道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分公司在管道运营期间始终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放在首位,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管道沿线污水、废气排放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管道运营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三是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分公司通过发放“藏汉双语”管道保护宣传资料、举办法律讲座等形式,向管道沿线的居民普及管道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众对管道保护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觉保护管道的意识。

四是推动地方法规具体化。针对高原地区管道保护的特殊性,分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协作,共同推动适用于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细则制定。分公司还协助地方政府制定了关于管道保护范围内土地使用管理的补充规定,明确了管道保护区的土地用途限制和审批程序,有效防止了因土地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管道损坏。

五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考虑到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分公司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在管道穿越自然保护区时,积极主动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协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当地居民的生计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3  因地制宜 破解高原管道管理痛点

针对高原地质灾害多、社会依托差等特点,首创高原管道和山地管道不同的工程建设管理、差异化巡检、专业队伍、信息化管理、应急管理“五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不断提升管道完整性管理效能。

一是建立严格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分公司在工程设计、施工招标、材料采购到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充分考虑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特点,确保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选择具备资质和经验的施工单位。

二是制定科学的巡检计划。分公司针对不同的管段和不同的季节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巡检计划,确定不同的巡检频率和路线。在夏季洪水多发期和冬季冰冻期增加巡检频次;对穿越河流、山谷等高风险管段,缩短巡检路线的距离。同时,根据管道的运行状况和历史数据,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巡检。

三是培养专业巡检队伍。分公司定期对巡检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管道专业知识、巡检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方法等。在每次巡检前都会对巡检人员进行详细的任务交底和技术指导,巡检结束后对巡检结果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建立巡检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巡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是加强巡检信息化管理。为了提高巡检效率和准确性,分公司建立了巡检管理系统,实现巡检任务自动派发、巡检数据自动采集和存储。巡检人员在巡检过程中使用手持终端设备,对管道的外观、防腐层、阀门等进行检查并录入巡检数据,系统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巡检报告。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巡检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共享,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巡检情况。

五是强化应急管理制度。分公司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在发生管道泄漏事故时,应急预案规定了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的程序,以及向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事故的方法和流程,确保全体人员迅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4  精益运营 重塑高原管道生命线

为解决高原低温复杂环境给管道安全运行带来的冰冻、易发地质灾害等风险,分公司制定了“三大高原专属标准”,提升高原管道运行安全系数。

一是低温环境下的设备维护标准。针对高原地区冬季气温低的特点,分公司制定了特殊的设备维护标准。要求选用耐低温、抗老化的材料和设备,并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周期进行调整。对于管道上的阀门和法兰等易受低温影响的部件,要求增加检查和维护的频率,确保其在低温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制定低温环境下设备保温措施,防止冻裂损坏。

二是复杂地形下的管道巡护标准。针对山区管段地形险峻、道路崎岖,巡护难度大的实际,分公司制定了适应高原地区复杂地形的管道巡护标准,合理规划巡护路线,增加巡护频次,规定巡护人员必须携带如绳索、救生衣等必要的安全装备,并采用徒步巡检与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对管道的巡检全面覆盖。对于重点部位和高风险区域,要求巡护人员进行重点检查和记录。

三是地质灾害预防标准。面对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分公司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管道沿线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在管道穿越山区地段设置了多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对山体的位移、裂缝等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地质灾害对管道造成损坏。

分公司还通过收集管道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制度标准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定期对现有的制度标准进行评估和修订。在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历年来管道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某些高后果区的识别标准不够精确等问题,分公司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修订高后果区识别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了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


5  智慧防控 打造一体化防护盾牌

在加快智慧管网建设的进程中,分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和防护技术,构建“空天地”智能监测体系,强化技术融合,实现管道风险识别效率提升80%。

一是超声波检测与射线检测技术。对于管道的焊缝、弯头等关键部位,分公司采用超声波检测和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发现管道内部的微小缺陷,如裂纹、夹渣等;射线检测技术则可以直观地显示管道的内部结构,对缺陷进行精确定位。利用这两种技术对管道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多处潜在隐患。

二是管道腐蚀检测技术。分公司针对高原地区土壤腐蚀性较强的实际,采用多种腐蚀检测技术对管道外壁腐蚀情况进行监测。例如通过挂片试验法、电化学测试法等方法对土壤腐蚀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对管道外壁的腐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评估腐蚀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增加防腐层厚度、采用新型防腐材料等防腐措施,有效延缓了管道的腐蚀速度。

三是研发适应高原环境的防护技术。分公司在涩宁兰复线管道使用三层结构聚乙烯(3PE)防腐技术,底层熔结环氧粉末涂层(FBE)厚度约60-100微米、中间层共聚物胶粘剂厚度约170-250微米、面层高密度聚乙烯(HDPE)厚度约2.5-3.7毫米,可抵抗土壤、水、霉菌等腐蚀,尤其适合西北高原地区高盐碱、高紫外线环境。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验证,能够有效地抵御高原地区低温、强紫外线辐射等恶劣环境的影响,大大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该技术的应用成为我国长输管道防腐的标杆,也为后续中俄东线、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参考。

四是稳定性监测技术。分公司在管道沿线设置多个监测点,利用GPS、倾斜仪等设备对管道的位移、沉降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兰合铁路修建时涉及的一段天然气管段,及时监测到一处山体滑坡对管道的影响,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管道事故的发生。

五是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分公司建立基于GIS的管道信息管理系统,将管道的地理位置、走向、周边环境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GIS平台可以直观地展示管道的分布情况。在进行管道规划和改线工作时,GIS系统能够快速提供准确的管道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六是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通过安装在管道上的传感器,采集管道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管道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和监控。分公司还将远程通信技术与管道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了远程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的管道,该技术可实现对管道的无人值守监控,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质效。


作者简介:慕泽伟,1986年生,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输气高级工、助理政工师。2010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天然气管道管理运营、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对高原管道管理、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联系方式:18919194379。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