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管网地震灾害应急调控处置案例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2期 作者:石咏衡 梁悦童 董新宇 时间:2025-9-13 阅读:
石咏衡 梁悦童 董新宇
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
背景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给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管道变形甚至破裂泄漏。2023年12月18日23时,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距国家管网集团最近场站约85 km,震感明显。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调整运行方案,开展紧急排查,有效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图 1)。
图 1 油气调控中心开展应急防控
做法
(1)震前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利用SCADA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天然气管道监测预警体系,调度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管道运行状态,如压力变化、温度起伏、流量波动等重点参数并发出预警信号,同时所属企业通过应急管理系统迅速定位地震坐标,及时确定震中与所辖管道、场站的直线距离,为管道的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节省应急时间。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置流程,定期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提高运行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运行的影响。
(2)震后调控措施。
紧急排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受影响的天然气管道进行紧急排查。通过分析沿线所有阀室、场站压力数据趋势,初步研判管道受地震影响程度(图 2)。与此同时,紧急调配现场各天然气分输站工作人员,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用户端开展地毯式排查,了解每个分输用户的用气需求变化,耐心询问用户在地震发生后是否察觉到异常情况。
图 2 现场进行阀室管线异常排查
运行调整。为防止出现天然气泄漏或引发次生灾害,密切关注管道运行状态,实时调整管道运行条件,包括降低管道运行压力、降低压缩机组运行负荷、临时调整资源流向等;同时根据沿线用户用气需求和管道情况,协商调整供气压力或流量,避免影响地震及周边区域用户正常用气。
管道巡检。现场下达调度令,组织专人在安全范围内对沿线400 km天然气管道进行全面巡检,包括管道的外观检查、压力测试、泄漏检测等,确定管道的受损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多分段机动车巡检,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修复与更换。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根据巡检结果对轻微受损的管道,采用焊接、修补等方式修复;对于严重受损的管道,需要进行换管。
安全监(检)测。恢复正常供气后,持续对天然气管道进行安全监测,加强现场巡检,经内检测作业,未发现管道本体形变、壁厚减薄等问题。
(3)经验总结。
地震后耗时近6小时对附近场站及400 km管道进行排查,未发现管道破损泄漏等异常情况,管道未停输,确保了稳定供气和安全运行。通过对地震灾害全过程闭环管理(图 3)进行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需持续改进。一是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加强与现场协调联动,修订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全面提高调控中心与现场应急处置的衔接;三是优化管道巡检力度,采取无人机等更高效智能的方式,提高巡检的频率和质量;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图 3 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
启示
通过对地震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管理,可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天然气管道造成的安全风险。事前通过制定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运行调控措施,能够在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运行的影响;事中应急响应迅速高效,排查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流程操作与判断,防止出现次生灾害,体现了较强的应急处置水平;事后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管道的抗风险能力,有效提升应急处置水平,为保障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调控力量。
作者简介:石咏衡,1986年生,2009年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020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国家管网集团油气调控中心一级工程师,现从事天然气管网调控运行优化研究工作。联系方式:18042919765。
上篇:
下篇: